几度经行风雨中——从桐坞、王马巷到上宁桥

 

从1956年建校到1965年南迁金华,经几度变迁,在杭的近十年时间,对于浙江师范大学来说,是一段不可或缺的经历,也寄托了一批老人久远的回忆。只是中国的五六十年代无论如何算不得安宁的岁月,时代的风声雨声淹没了读书声,学校立足不稳、辗转搬迁,时寄人于篱下,时困窘于陋巷,或颠沛于乡里。最终虽得到安身之所,伫立校园,仰望楼舍,半是惘然。后人揣度此中心情,仿佛契于宋人陈与义漂泊流离三年后重登岳阳楼时的感慨:“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徐家良老师在《忘不了的记忆》一文里将杭州时期到南迁金华后的学校生活总结为:“茅草棚里上大课,王马巷中借教室”、“里桐坞里读诗文,金华双龙学愚公”,其中便点出了浙师大杭州时期的几个关键地理印象:里桐坞、王马巷,再加上数学系曾居的古荡和校本部所在的体育场路,以及中文系后来身处的上宁桥,便构成了学校那一段时日漂泊的踪迹。 

学校草创艰难,但到58年,状况已有所改观。20人睡一个房间、草棚里上大课的景象已为陈迹,楼慢慢建起来,人也慢慢聚集到了这块荒凉地,开始逐渐像个真正学校的模样。这时却不幸迎来了建国后最为困难的一段时期,期间国家社会的种种动荡见诸记载,整个中国都在风雨飘摇中立足不定,人在这片波涛之中载浮载沉,犹如雨打浮萍身不由已,象牙塔中师生自也不能例外。当时大学生每月28斤的粮食定量(戚家骐老师语),“缺吃少穿,大有‘三年不知肉味’之感”(徐家良老师语),而相比之下,大跃进时期杭州师范学院的急剧膨胀导致的教学生活用房的匮乏,对当时的师生造成了更为直接的影响,“搬家”是对这个时段最为深刻的印象、频繁出现在许多经历者的回忆当中。

 

 

1958-1965浙江师范大学在杭搬迁示意图

 

 

1958年7月,杭州师范学院创办外语系,设俄语专业;同年9月,创办生物系、化学系和体育专修科;10月,新建的杭州师范专科学校并入。一番变动以后,学生由千人左右猛增至两千开外,一说“一年招收3000名新生”,或是夸大了。人多了,房子却还是那几幢房子,“学生来报到了,住没有地方住,吃没有地方吃,上课没有地方上课”(陆稼祥老师语),于是只好动员一些科系搬家。于是,中文系跟数学系搬到了郊区的桐坞。“确切地说,中文系师生落脚在里桐坞,数学系师生落脚在外桐坞,两个村相隔一座坡度不大的山岗”(周舸岷老师语),八个班近千师生,差不多是学校的一半人员。据说这个地方是当时的中文系主任孙宗洲老师联系的,不知出于何种考虑。桐坞近年已经成为杭州郊区著名的景区,外桐坞甚至有“中国版的枫丹白露”之称,但我们不知道1960年的时候,那一群不得已离开西子湖畔的师生,是否也有心情欣赏这山间的景致。不曾询问,只是有太多人在回忆文字里留下了“穷山沟”的记录,大概也是某些当时感受的反映。桐坞有地名“卖盐垅”,相传为吴越王钱鏐少年时贩卖私盐至临安的经行之路,当时师生入山时行走的是不是就是这条古道?走在崎岖的山路上、回首遥望临安城,是否也像千百年前的“海龙王”一样,有种志不得抒的愤懑,进而化作卷土重来指点江山的豪迈。1961年时,中文系的学生汤文龙作过一张名为《通往桐坞庙》的画,画中古树参天、瓦屋隐于林中,有四五人行于山间小路,一派萧疏景象,正映照了画者落笔的心境。那绝非是一次愉快的郊游,山中民风淳朴、景致虽嘉,胸怀各自理想的青壮年们却无人甘心于此长久。

 

●今日由体育场路至桐坞村的路线

 

所幸这段日子也并没久到让人无法容忍。农村里的学习和生活毋庸赘述,生活的艰难是那个时代的共性,期间,更有一部分人搬到余杭去实行到农村参加劳动。转机出现在61年春节时候,杭州师范学院跟浙江教育学院、浙江体育学院合并成为了浙江师范学院。这一合并,房子就多了,于是春节过后,桐坞和余杭的师生也终于得以回到阔别一年之久的杭州城。只是城是进了,学校尚不得入,在合并事宜完全处理好之前,还得在外面呆着。数学系在古荡现在杭州师范大学的校址里借了一幢孤零零的房子暂住,中文系则到了王马巷。根据丁丙《武林坊巷志》的记载:“王马巷东起东清巷,西至新华路。宋名枢密巷,以枢密院亲兵营驻而得名。明改称王马巷,由来据《成化杭州府志》称,俚人马教授舍宅为凝真庵;扬清祠即奉王公琦之处,以两人姓合并,故称王马名巷。”巷名因于两位历史人物王琦和马均礼,是个有渊源的地方,只是师生既非住在扬清祠,也非待在凝真庵,而是在一家废弃厂房中借居,不免多了几分糟糕的时代特色而少了几分文化的意蕴。周舸岷老师回忆说“厂房显然已经作过改装,被用木板简陋地分隔成一间一间:大间当教室、当学生集体宿舍;小间当办公室、当教研室和单身年轻教工宿舍。因为隔光隔音差,一个房间开灯,周围房间都亮,一个教室讲课,周围教室都能听到。每到上课时刻,不同频率的讲课声东一句西一句,闲人置身其间,准会以为是到了菜场”(周舸岷《在王马巷的日子里》)。这样的环境,说什么瞻仰古贤遗迹、沾染前人风尚,要留一段雅致的经历都不可能,听老人们讲述当时故事,话里满是苦苦的煎熬。

   

 ●王马巷

半年过后,合并的事务处理好了,中文系才告别了王马巷,搬到了文三街上宁桥。这里是原先浙江教育学院的校舍,现在则是浙江师范学院的分部了。虽然走入的不是走出的门,陌生的风景取代了熟悉的楼,但重回久别的校园,意味着一段漂泊日子的终结,对于这一批饱经流离之苦的师生来说,也是最好的旅途终点。有一张现存的老照片,照上有一批学生在校门口留影,他们的脸上也带着这个时代应有的茫然,却多了一段经历风雨后的宁静。门牌上,赫然是“浙江师范学院”几个大字,有老师指出:下面尚有“分部”二字、为灌木遮挡了。而这一批师生,就伴随着这一块半遮在阴影中的校牌,与那些留在体育场路本部、与那些重回本部的学生们一道开启了一段新的岁月。

这时,离南迁金华,还有四年。

 

浙江师范学院分部大门

 

                                                                                    (作者:王凯)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