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新生开学之际,都是校史博物馆最忙碌的季节。作为新生始业教育的重要场所,校史博物馆肩负着“讲述校史故事,传递校史温情”的重任,是新生获得师大认同感、自豪感、身份感的重要一环,也是新生走进师大、融入师大必不可少的一环。今年9月份以来,共有151批近5700多名2021级同学参观了校史博物馆。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讲解员们出色地完成了讲解任务。那讲解效果如何呢?让我们跟随前方记者一起去看看吧。
问题一:参观完校史博物馆,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来自地环学院的蔡雨歆同学说:“第一次走进校史博物馆,迎面而来的就是宽敞明亮的圆形大厅,校徽、校训、校歌在墙面上一一呈现,宏伟大气又亲切温暖,跟随讲解员的脚步,展现在眼前的一块块展板,细细记录着学校的历史发展,一排排展柜里静静躺着的那些实物档案,轻声诉说着那些过往的故事。这一切,都让人深深感受到学校发展的艰辛,体会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曲调优美的校歌、言简意丰的校训、独特精致的校标给新生一种不一样的感觉,这是独属师大六十多年曲折发展的魅力。
来自文传学院的王亚洲同学感叹:“师大人对学术的追求已坚持了65年,在这65年里,每一代师大人都以传承学术精神为己任,将这种精神延续至今,很厉害!”这种传承的精神感动了很多同学,吸引他们驻足其间。校史博物馆讲解员不仅有严肃认真的讲解,也有活泼开朗的互动。浙师大南迁的艰辛历程让无数新生深受触动,独树一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风让同学们心驰神往。
来自人文学院的王雪同学分享说:“进入校史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砺学砺行,维实维新”的校训,庄严而又醒目。通过学长的讲解,我了解到我们的校训注重‘学行结合’与‘实新偕进’的对立统一,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和浓郁的现代大学气息。校训是浙师大多年以来文脉传承发展,不断磨炼的结晶,展示了学校65年来教书育人的精魂。厚重的历史,深厚的底蕴,同时蕴含着现代的创新精神,三者融于一体,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问题二:参观完校史博物馆,你有什么收获,或者有什么感受吗?
来自国际学院的田宇靖同学讲道:“校史博物馆向我们展示了浙江师范大学的发展史,伴随着国之兴衰,激起了为浙师而努力、为国家做贡献的情怀,‘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激发了同学们对浙师的认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为自己的大学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来自人文学院的屠赟瑜同学说:“在参观校史博物馆的过程中,我仿佛成为了历史的亲历者,跟随讲解员的步伐,见证了浙江师范大学的成长。六十多年里,学校一直在变:有学校并、迁、停、拆、合的曲折历程;有校内建筑的新旧更替和思想的变迁。可是学校也一直没变,莘莘学子仍孜孜不倦,辛勤园丁仍不忘初心,正是他们推动了学校的发展。往窗外望去——花海相伴的篮球场,有活跃在那里的同学们,还有此刻的我们,不就是校史博物馆墙上的下一板块吗?我们不能懈怠,我们要传承文明,开创未来。”新旧更替,日月如梭,浙江师范大学能够历经沧桑而不老,遍受苦难而奋强,这正是师大学子需世代坚守、薪火相传的师大精神。
来自人文学院的张瑜同学有感而发:“参观完校史博物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校友墙。在第一列的最下面,让我在他乡也看到了亲切的人,那是我初中时期的校长—毛卫华先生。在巨幅的校友墙上,每张照片和名字下所展现的浙师校友成就,不禁令人佩服万分。我也暗暗地希望着,在未来,自己的名字也能有机会被镌刻在校友墙上。”一面校友墙,不仅展示了浙师学子的优秀风采,而且激励着一代代师大人继往开来,奋力拼搏。
一次讲解难以述完所有的校史故事,无疑会在新生的心田埋下一颗浙师人的种子。这颗种子源于过去,播于现在,长于未来,校史博物馆正是这棵种子的培育点。今后讲解员们将会以更加自信昂扬的姿态讲好校史故事,弘扬校史文化。
文字:刘庆立、王婕
图片:田彩霞
审核:朱新根